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音频标签。随着数据洪流席卷全球,陆基数据中心的能耗和空间瓶颈日益凸显,中国正将目光投向深蓝海。近日,首个海风直连海底数据中心示范项目正式“定格”在上海临港。这一里程碑的实现,不仅让我国在海底计算基础设施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还勾勒出“向海洋要算力,在空中提供能源”的绿色科技新形象。从海南到上海,我国已经建设了两个海底数据中心。海底数据中心建设有哪些技术和工程亮点,海南中心三年来运营情况如何?作为该项目的施工运营商,上海海兰云科技有限公司营销与解决方案负责人李嘉文接受采访羊城晚报揭秘“深海计算”的技术代码和发展脉络。从海南“破冰”到上海“升级”,三年间迈出两大步伐,重新审视我国海底数据中心的发展。 2022年12月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重大节点——全球首个商用海底数据中心在海南陵水悄然入海,完成了中国在该领域的“从0到1”。当时,这个“海底算力舱”依托海南海域得天独厚的资源,将大海变成了天然的“空调”。单个机舱能耗比陆地数据中心低30%以上。面对许多风暴,它也坚如磐石。实际运行数据证明了建设海底数据中心的可行性。如今,上海临港新项目实现了从“可行”到“领先”的跨越,堪称临港新区的“2.0进阶版”。潜艇数据中心。与海南项目的水平舱不同,上海项目采用了垂直塔式结构。 4层水下数据舱承载计算能力核心,2层水面甲板作为运维平台。整体结构按照50年标准设计,达到海上风电及平台项目最高安全等级。供电系统创下SA行业新高:双路市电和双路风电双保险,结合备用电源和发电机,供电年可靠性高达99.996%。从规模上看,192个标准机架,总容量23兆瓦,相当于7个海南单舱的算力总和。目前,该项目已完成海上安装,进入最后的测试和综合调试阶段。预计将于2020年正式“启动并运行”11月中上旬,向市场出口深海算力。解决四大技术难题海洋动力与计算的“跨界融合”将数据中心淹没在海底,考验的不仅是数据技术,更是与海洋环境的“正确符号”。李嘉文表示,Ha团队Some Cloud汇集了工程和数据中心领域的领先力量——包括来自中海油的海洋专家,以及来自华为、Vertiv等公司的计算基础设施人才。这就是攻克四大技术难关的“跨界大军”。在结构防护方面,团队正在积累海上风电工程经验,针对海浪、飓风、海啸等极端天气优化舱室设计。同时,将开发特殊涂层和防护技术,解决海水腐蚀和海洋生物粘附问题。相关技术已应用于或多项专利。在能源利用方面,该项目首创“海风直连”模式,将使东南海域大规模发展的近岸风电与数据中心直接相连,并与自然水避热相结合,不仅消除了传统数据中心对淡水和空调的依赖,也适应了“双碳”战略;针对上海浅海区域和夏季海水温度较高的情况,团队额外增加了主动散热装置,保证舱内温度稳定,满足大型计算集群的运行需求;运维环节更有创意——远程数字孪生技术实现“免维护”,空中共享农场运维资源降低成本,甚至计划用无人机运送备用bshare 进军深海,广东或为下一个别停下来。 “计算能力的终结是电力。”李嘉文的话描述了海底数据中心的发展逻辑。如今,我国不仅有强劲的经济需求支撑,还有完整的海洋和数据产业链支撑。再加上国家对绿色算力的政策支持,海底数据中心的巨大发展即将到来。据悉,海兰云启动“3.0计划”:以上海为规模扩张主力地,还将推出500兆瓦深海风电配套数据中心项目,紧跟全球千兆瓦级数据中心发展步伐;而经济活跃的珠江三角洲也被纳入布局蓝图。目前,团队与广东省各级政府、能源企业深度对接,相关建设有望纳入当地“十五五”规划。文本和音频|记者 李刚土|受访编辑:潘海辉提供 返回顶部 亮点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