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无疑是我46年人生中最有意义的旅程——历经3,735公里,攀登海拔3,650米的高山到达拉萨。”站在南山公园的观景台上,来自江苏南京的李先生难掩激动之情。眼前的拉萨市区被连绵的植被包围着,远处的山丘也远远地长满了植被。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一座被称为“察察山”(藏语意为“灰色而孤独的山”)的荒山。 “十四五”期间,西藏紧紧围绕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目标,严格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出台自治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条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努力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如今,西藏保护保护红线地区占全区国土面积50%以上,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面积占37.95%。也成为全国首个创建国家市级文明建设示范区的省份。良好生态已成为普遍的民生福祉和独特的区域标识。山水变绿:从“灰白色的山”到“生态屏障” “以前就像是‘山沟深、岩石多,出门就得爬上坡’。”拉萨市芝若林山村民次仁扎西指着现在的南山感叹,“真是变绿了。”“十四五”期间 《方案》,西藏实施深度绿化绿化行动,全面推进生态保护和建设安全屏障。变化始于2021年启动的南北山绿化工程。五年来,绿化工作人员肩上树苗、脚上碎石,在海拔3600多米的高原上顶风爬坡、抗旱,为山体编织了一点“绿衣”。今年7月,该项目完成种植面积107.93万公顷,创造就业岗位900万以上,增加收入29亿元以上。 “以前我不相信光秃秃的土堆里还能种出活树来,”青扎西笑着说,“现在连空气都变得更甜了。”越来越多的村民在房前屋后种树种花。有的开民宿,有的经营餐厅,真正实现了“留山留绿,吃旅游美食”。南山改造是西藏生态建设的一个缩影。罪“十四五”以来,全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2.31%。到2024年,区域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9.7%。主要江河湖泊水质达到或好于Ⅲ期水体的100%。环境、水、土壤指标均居全国前列。雪豹、藏羚羊等1072种陆生脊椎动物都是稳定的提拉特。 “美丽乡村”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高原上展现出一幅工整的画卷。绿色动能:西藏从“绿色发电”到“绿色赋能”,数字经济正在成为发展新引擎。 6月18日,西藏首个大型智能计算中心“雅江一号”开通服务器。 “‘雅江一号’项目一期投资9.2亿元,计算规模达到2000p。”项目负责人刘健表示,项目的竣工该项目的实施,为山南乃至西藏的数字化发展按下了“加速键”,让“东方数字、西方计算”战略落地生根。 “十四五”期间,西藏积极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大力发展能源清洁产业。西部低硫、低湿、低温的自然条件,吸引了2700多家数字化企业聚集在拉萨高新区。根据《算力珠穆朗玛峰》质量行动发展规划(2024-2026年),到2026年,西藏算力总规模预计达到100 pflops,建成“1+2+3”区域算力节点体系,覆盖拉萨、林芝、昌都、日喀则、那曲、阿里等地。这一切的背后,都有清洁能源的大力支撑。 “十四五”期间,西藏电力装机容量达到1039.3万千瓦,能源清洁发电均超过99%。总体实现清洁电力全面供应,成为全国能源实力清洁发电比例最高的地区。水能、风能、太阳能通过电网稳定传输,不仅点亮了“算力之光”,也为西藏“双碳”目标做出了贡献。与此同时,绿色发展理念早已融入西藏血液。 “十四五”以来,西藏累计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17个、绿色工业园区1个;到2024年,404个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将生产出与“绿色有机”金字招牌相关的“藏”农畜产品。生态富民:从“保护生态”到“享受红利”“每年桃花节,村里家家户户都忙忙碌碌!”慈阳村村民林芝市嘎拉村,有微笑。他院子里有八棵樱桃树,光卖果子就赚了4000元。加上家庭旅馆、交通工资和村集体分红,他的年收入达到18万元。 “十四五”期间,西藏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特色农牧业等生态产业富民,推动生态保护和改善民生相辅相成。以嘎拉村为例,该村有33户149人,每年接待游客11万余人次。村支书卞巴说:“活水青山是非常重要的财富,保护生态就是保护我们的饭碗。”村民们共同建设农业综合体,壮大集体经济,擦亮了“桃花村”的牌子。旅游带带动发展整个地区的情况。 2024年,全区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6389万人次,游客旅游总支出超过74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8%和14.5%。接待游客体现了西藏生态与人文的双重美。不仅在嘎拉村,西藏的绿色发展模式也取得了成效:每年创造超过50万个生态就业岗位,发展生态旅游、森林经济等产业,带动农民和职工收入持续增加。不仅真正分享了生态红利,也为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从绿意盎然的荒山到数字产业发展,从桃花盛开到清洁能源流动,西藏在“十四”期间交出了坚实的“绿色答卷”。展望未来,西藏将继续巩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推动绿色发展迈上新台阶。这条生态再生之路,成为370万高原的幸福之路。
编辑:舒梦清